9月7日,黄鹤之星特训营延安红色游学第三站来到延安宝塔山、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通过“流动红色课堂”,让学员们深刻学习感悟延安精神,汲取信念力量!

首先,学员们来到位于延安城东南的宝塔山参观。正所谓“只有登上了宝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融历史文物和革命遗址为一脉,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现代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写道:“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一个个红色地标,一座座英雄丰碑,是“固化”的党史和革命史,记载着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见证着矢志不移的初心使命。

宝塔山原名为“嘉岭山”,宝塔建于唐代,岭山寺塔也被称为“嘉岭山塔”,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如今,寺院早已无存,只剩下这座宝塔,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宝塔山这片土地上,坚定地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宝塔旁那口明代崇祯元年铸造的铁钟,在1938年日本飞机轰炸延安时,曾多次被敲响,为保卫延安人民的生命安全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这口钟,高150公分,直径106公分,钟的上部是佛教莲花纹饰,下部是道教八卦纹饰,声音清纯,余音绕空,可传方圆五公里,故有“宝塔钟声三川闻”之句。这口钟原在太和山道观中,边区保安处把它移置于此,作为防空报警之用。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延安。延安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以后,延安穷苦人民看到了新的曙光,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党中央发动群众,军民互助,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垦荒屯田,纺线织布。毛主席都在杨家岭开垦了一块荒地,亲自除草、施肥、浇水。周恩来、任弼时都是纺线能手。军民齐心协力,一边抗战,一边生产,不仅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还增加了财政收入,军民丰衣足食,部队兵强马壮,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妄图置共产党和边区人民于死地的迷梦。

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杨家岭、枣园不眠的灯火,孕育了一个崭新的民族精神。从此,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活力,成为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熊熊火炬和航标灯。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成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大地上最令人神往的壮丽景观。

站在宝塔山上,俯瞰延安市区,整个城市的风光尽收眼底。向西北望去,延河桥横跨两岸,清凉山上的窑洞和石窟密密麻麻,狭长的山谷之间被林立的高楼填满。向南望去,南川河边,坐落着气势恢宏的体育场馆,山坡下方是新建成的广场,包括曙光广场、星火广场、信念之路、会师广场、初心广场、前行广场等不同的区域,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巍巍宝塔山,潺潺延河水,革命的场景浮现眼前,光辉的岁月令人向往。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随后,学员们走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学习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军事人才的历史和艰辛历程,深刻体会那些先辈英雄们的无私奉献和崇高精神。

“抗大”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其前身为中共中央红军达到陕北后创立的抗日红军大学(暨“红大”)。抗大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一步步形成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核心内容的“抗大精神”。

“抗大精神”在抗大长期的实践中锻造,却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绽放,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中升华,成为了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根据老照片复原的大门,迎面是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融入窑洞、殿堂、四合院等陕北传统文化元素。这里曾经是延安县府学衙门,背靠凤凰山,面朝延河水,坐西朝东,庄严肃穆。在殿堂式的大厅中央,抗大的校旗映入眼帘。左上方是呈弧形的抗大校风“团结、紧张、活泼、严肃”八个字,黄色五角星中间叠压着八路军战士背枪骑马奔驰的剪影,中部偏右侧是用仿宋体书写的“抗大”两个白色大字。

这里的历史陈列以“革命熔炉 光辉旗帜”为主题,分为“救亡图存 建立抗大”“政治铸魂 服务抗战”“抗大旗帜 插遍敌后”“抗大精神 光照千秋”四个篇章,通过400多张照片和600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全方位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抗大创立发展的过程。从1936年6月至1945年9月,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之中,抗大立足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办学宗旨,培养了十余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人才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抗大又肩负起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肩负起弘扬抗大精神的使命。抗大英烈,忠魂永存。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抗大精神,乃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时代里,全军各院校继承抗大精神,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 这是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里的一句话,在革命年代,抗大的物质条件是极为匮乏的,不仅没有专用的教室、设备、仪器,甚至广大师生很多时候只能在窑洞外面的石头上学习。毛泽东曾经风趣的说:“抗大的同学们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抗大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广大师生们依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展了大量文体活动,到处都是战斗歌声。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员们认真观看每一幅历史图片,仔细观摩一件件革命文物,遥想着延安时期战士们的学习生活场景。无论是昏黄的煤油灯,还是干草编织的旧草鞋;无论是上马作战的马镫,还是带有刺刀的步枪;无论是封面朴实的刊物书籍,还是依旧熠熠生辉的学校徽章……陈列馆里的这些充满时代印记图文实物都深深打动着民警的内心,对抗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有了更为深刻理解。

最后,由中共延安市委党校刘杰老师以《弘扬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题为学员们作详细讲解。学员们不仅对白求恩大夫的英勇事迹以及抗日青年去延安的“密语三对话”入了迷,也进一步了解到抗大建立的背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大为什么建立、培养了哪些人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1936年6月成立至1945年8月结束的近十年办学期间,抗大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

“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端坐在松树下学习的学员们此时也仿佛跨越时空,与“边走边学”的抗大先烈进行了一场难忘的对话。革命熔炉,将星摇篮,抗大英烈,忠魂永存。抗大在教育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抗大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当以继承和弘扬抗大精神为己任,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