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

为追寻革命星火,赓续红色血脉

黄鹤之星特训营延安红色游学第二站走进

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梁家河村

与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英烈们

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革命的激情

01

杨家岭革命旧址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员搬着马扎来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学习。这里曾是中共中央的驻地,是毛主席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扎根生活、工作,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倾注了无数心血。

杨家岭革命旧址不仅是中共中央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大本营,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策中心,它还见证了中共中央领导的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毛泽东等革命先辈们用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中共延安市委党校霍雯老师为学员们讲解《“窑洞对”及其现实启示》,她介绍到,1945年7月1日至5日,为巩固民主团结、促成国共谈判,黄炎培等6名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访问延安。期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的窑洞里就政权兴亡历史周期率进行了一段著名的对话,史称“窑洞对”。

“窑洞对”的要义,是回答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确保政权长期存在的问题。在“窑洞对”中,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就是党的自我革命。今天学员们通过回顾这段关于历史周期率的经典佳话,既体会了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感悟到了其鲜明时代价值和重要现实启示。

学员们来到中央大礼堂,跟随着讲解员的解说,一幅幅历史画卷展现在大家面前。1942年,中共中央在杨家岭建成了中央大礼堂,是我党第一个自己修建的中央大礼堂。这座庄严而宏伟的建筑,见证了党的历史上许多重要时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学员们移步到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曾在此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接着,大家还参观了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刘少奇等这些革命领导人的故居。窑洞前的石桌石凳,仿佛还留存着领导人深思熟虑的身影;简陋的会议室,曾激荡着无数影响中国命运的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在毛泽东种过的菜地前,学员们深刻领悟了党中央和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背后的不屈意志。在那段时期,延安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的程度,物质极度匮乏。当时,毛泽东主动要求在自己的窑洞门外,亲手开垦一片荒地,在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的热潮。这样一块小小的菜园,折射出了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杨家岭接受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明确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在谈话中,毛泽东清晰表达了战胜美蒋反动派的坚定信心。此论断,武装了我国人民的思想,加强了我国人民的胜利信心,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起了极其伟大的作用。仅仅时隔3年,毛泽东关于战争结果的判断就变为了现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在艰难险阻面前毫不退缩的坚毅,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参观过程中,大家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思绪被带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每一个故事,每一处细节,都让人深刻体会到延安精神的内涵。

02

枣园革命旧址

随后,学员们来到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枣园革命旧址参观学习。枣园革命旧址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园内生长着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景色秀丽,环境清幽。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曾经上演着中国革命的重要篇章。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这里成为了中共中央的临时办公地点和住所。

步入枣园,园林中央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5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在这里他们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并筹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简朴而庄重的窑洞和石屋,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曾在这里研究战略、制定政策,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倾注了无数心血。这些简陋的窑洞和石屋,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岁月中的奋斗历程,更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与不朽精神。

沿着蜿蜒的小径,学员们逐一参观了毛泽东、彭德怀、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每一间窑洞都保持着当年的原貌。简陋的家具、朴素的陈设无不透露出革命先辈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崇高的革命精神。

枣园革命旧址的每一片树叶、每一块石头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革命精神。学员们在这里了解了那段红色岁月的艰辛与荣耀,也感受到了那份永不褪色的革命激情。

中午,学员们在安塞腰鼓一级教练郭伟清的指导和教学下,学习体验了非遗传统舞蹈-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安塞腰鼓曾作为边塞将士手中的战鼓,伴随着秦汉的烽火硝烟,回响在广袤天地间。岁月流转,战鼓渐息,安塞腰鼓的战鼓身份成了过去,但那份激昂与坚韧却深植于这片土地,代代相传。

今天,安塞腰鼓已不单是一种艺术形式,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民族自信。

每一个动作的练习,每一次节奏的把握,都凝聚着学员的汗水和努力。大家专注的眼神,坚定的姿态,无不彰显出对安塞腰鼓的热爱和敬意。通过学习安塞腰鼓,学员们感受到了腰鼓舞蹈的自信团结、热情奔放的独特魅力,体会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03

《为人民服务》讲话诞生地

下午,大家来到枣园村西不远处——“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旧址。1944年9月8日,在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追悼张思德同志大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

“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言行一致”的具体实践,更意味着一种沉甸甸的“承诺”。这样的承诺,既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更是“做人要诚信”的朴素道理。

04

梁家河村

随后,学员们赴延川县参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插队的梁家河村,随着讲解员的讲解,大家参观了梁家河村史馆,知青淤地坝、知青井、沼气池和知青旧居等。

中共延安市委党校王小丽老师以《习近平插队经历对干部的成长启示》为题,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再现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回到了梁家河,看望村民,表达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人生,我的第一步迈出来,就是到咱们梁家河。”习近平说:“当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后来都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

40多年时光流逝,梁家河村的面貌早已发生了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梁家河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通过参观学习,大家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活,他在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组织带领群众修通道路,办起缝纫社、代销店、磨坊和铁业社,建成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和全省第一个沼气村的奋斗故事。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当年扎根农村,与梁家河群众相濡以沫、苦干实干、锐意进取、共克时艰的奋斗历程和为民情怀。

学员们纷纷表示,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需要时刻铭记红色精神,感受那段艰苦岁月的磨炼。红色精神代表着无畏、拼搏和奉献,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支撑。在风雨中前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不要忘记曾经的艰苦岁月,因为它们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坚强和勇敢。让我们怀揣着红色精神,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坚定地向前迈进,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