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雄鹰计划”发布”活动在武汉友谊国际大酒店圆满举行,会上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第一批入库专家颁发专家聘书。

由武汉市工商联副主席刘珍秀、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熊军为受聘专家颁发聘书。

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专家智库优势,助力科技强省、科技强市的建设,提高科技决策水平,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及发展,促进政府、高校、企业的产学研融合,集成高新技术产业八大领域高层次专家,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咨询作用,服务于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状况,搜集企业在发展中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为企业把脉,为行业发声,引领产业发展。


十位学者专家代表介绍:


武汉大学 刘剑博士  人工智能领域

刘剑博士,1976年1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博士学历,博士后,副教授。

199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电气工程系,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2001年~2002年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从事嵌入式开发工作,2003~200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攻读并取得博士学位,2006年~2008年在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与刘开培教授合作,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至今,在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工作。目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参加纵向、横向科技项目十余项,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

电力系统可靠性、风险评估、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估,智能电网的在线监测及预警。

武汉理工大学 谭冬梅副教授  人工智能领域

谭冬梅副教授,1976年1月生,现任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

1997年7月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学士),2003年7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2007年12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2003年7月至今,在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任教,其中于2009年9月和2010年9月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大型、大跨、高耸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及性能评估,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诊断的研究。主要讲授的研究生课程有:结构振动模态分析;结构的损伤诊断等。至2003年以来共主持或与他人合作研究17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第1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2篇,被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 收录11篇,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8项。


武汉工程大学 王大威副教授  新材料领域

王大威副教授,现任武汉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7年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包装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包装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至今在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任教。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响应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功能薄膜材料。至今以来主持7项校企合作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4篇,出版专著2部,申请专利13项。

武汉理工大学 阳晓宇教授

阳晓宇教授,1976年3月生,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

1996-2005年, 吉林大学,化学系,本科,硕博连读;2005-2007年,比利时鲁文大学联盟那慕尔大学(FUNDP),化学系, 联合培养;研究工作经历:2007-2008年, 比利时鲁文大学联盟那慕尔大学(FUNDP),博士后;2008-2011年, 比利时国家科学研究基金委,责任研究员;2011年开始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主要研究是微纳材料及其能源、环境和催化的应用,通过分子工程到界面融合的控制,提出了微纳材料高稳定性的本征设计,并进一步通过仿生组装将微纳效应扩展到生物体系,为微纳仿生协同多功能提供了重要思路。国际专著1部,国际专著章节6篇,中文教材章节1篇,SCI论文7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1项,中国专利16项。

湖北大学 朱书景教授 

朱书景教授,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生态修复、三废协同治理及高值化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与修复相关技术研发及工程化。承担(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7项,代表论文著作4部。荣誉和获奖情况:含油尘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度,排1;冶金油泥整体回用工艺及装备大型化,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度,排1;油泥资源全质回用技术与装备,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9年度,排1;美国TMS学会年度优秀论文奖,2014年度,排1。

武汉理工大学  彭勇博士

彭勇博士,1980年6月生,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第三代太阳能电池;SPS烧结技术;分析化学。

2001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士学位,2004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分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8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4月至今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参与重点项目:十三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骨干);湖北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2016,2018。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八篇。


image.png



武汉理工大学 唐红涛博士 智能制造领域

唐红涛博士,1987年2月生,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8.06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2014.03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化材料成形专业硕博连读。2015.11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2015.11至今任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1)车间调度理论及智能优化算法(2)智能制造ERP/MES/PLM系统(3)口腔设备研发。主要成果近些年主要从事制造业(汽车、模具、铸造等行业)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智能优化算法及应用,开发了适用于汽车、模具、铸造等行业的数字化设计软件,共主持或与他人合作研究10项科研课题,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20篇, IJPR、JCLP、CAIE、JIM、ASOC、COR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欣宇教授

王欣宇教授,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首席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1、 生物材料/再生医学材料的仿生设计、制备和组织诱导性,2、 纳米生物材料、组织工程材料及生物复合材料研究,3、 材料的生物学评价及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开发。承担(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10项,代表论文10篇,主要发明专利7项。主要获奖:(1) “骨外科用生物降解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商品化开发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2) “诱导损伤神经再生的可降解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及临床应用” 中国建材科技技术发明一等奖(2014)(3)“人工髋关节及骨内固定件的研究开发” 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4)“外科植入物用高纯氧化铝陶瓷材料(主编国家标准GB/T 22750-2008)” 武汉市标准研制奖励(2009)(5)“外科植入物用无定形聚丙交酯树脂和丙交酯-乙交酯共聚树脂(主编医药行业标准YY/T 0510-2009)” 武汉市标准研制奖励(2011)(6)“自燃烧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粉的机理探讨及影响因素“ 第四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7)


image.png


湖北经济学院  张耀峰教授  大数据领域

张耀峰教授,现任湖北数据与分析中心主任、中国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分中心副主任、湖北县域减贫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分析、网络舆情文本挖掘、社会计算、演化博弈论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理论研究课题等各级各类课题26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厅局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得国家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湖北省人大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江汉大学 左治江教授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领域

左治江教授,1974年生,工学博士,智能制造学院教授。

2006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在东风汽车公司从事产品开发工作多年,对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具有丰富的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技术。近年来,主持武汉市科技局晨光计划项目1项、科技攻关项目1项,武汉市教育局科研重点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人才重点项目1项,瑞士Plumettaz.S.A.公司合作项目1项,东风汽车公司合作项目1项,与视觉检测相关的企业合作项目8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EI收录12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image.png

专家代表武汉恒力华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涛在会上表示,非常荣幸能够成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第一批)专家库的专家,作为深耕人工智能领域数十年的探路者,在未来,将履行协会专家义务,将更有层次、更有深度的专业意见及思想,传递给各高新技术企业,深度了解 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创新升级,为企业、为行业做出贡献。

image.png


协会秘书长曹显才表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专家库作用,切实为政企尽责出力,发挥各自专长,广集众智良策,引领产业发展围绕武汉市“五个中心”建设的目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聚焦改革发展各领域、各方面的短板问题,主动思考、自觉担当,认真开展前瞻性研究论证,为助力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升级保驾护航。结合当前高新利好政策,积极指导、多提供专业性、建设性的咨询意见,多做解疑释惑、宣传政策、多建科学之言、可用之计,为武汉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