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武汉市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及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1月25日


武汉市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及应用产业高质量

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

算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近年来,算力基础设施呈现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等特征,算力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加快我市算力基础设施及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助推新型工业化,夯实数字经济底座,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工作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遵循“统筹布局、多元供给、赋能产业、完善生态、绿色安全”基本原则,不断丰富算力基础设施,持续增强算力赋能成效,努力提高算力应用水平,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建成布局合理、服务高效、技术先进、绿色安全的算力基础设施,形成算力、存力、运力及应用产业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格局,打造中部算力高地。

——提升算力,优化网络。力争全市算力规模达到每秒5×1018浮点运算次数(5EFLOPS),其中高性能算力超过4.5EFLOPS,即智算算力超过4.1EFLOPS,超算算力达到0.4EFLOPS。建立多元算力协同体系。率先启动“万兆城市”建设,构建城市级全光高速低时延算力网络,市内单向时延小于1毫秒,省内时延小于3毫秒,与国内枢纽节点时延控制在10毫秒以内。

——技术创新,强化赋能。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达到60%,攻克不少于5项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不少于10项以上首创性人工智能技术,不少于40项共性技术创新成果。打造1个以上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10个以上行业模型、5个以上公共数据集。培育公共算力平台服务本地企业不少于1000家,支撑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不少于2—3家,争创国家“数字领航”企业5家,打造标杆智能工厂40家。

——绿色低碳,安全可靠。新建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降低到1.25以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推动“老旧小散”数据中心升级改造。构建覆盖网络、数据、算力设施的立体安全保障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基础设施布局

1.加强多元供给。打造“通用+智能+超算”多元算力供给体系。适度超前布局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引导边缘计算中心“云边端”一体化布局。建设普惠型城市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多层次商用算力体系。积极融入全省一体化算力网络,加强省内算力协同。(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创新局,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管委会〉,下同)

2.优化算力布局。按照布局相对集中原则,以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武汉临空港开发区为核心区,加快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和扩容,推动算力应用创新,建设产业创新示范区。在核心区集中布局城市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并给予能耗指标支持。(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创新局、市发改委,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武汉临空港开发区管委会)

3.推动算网融合。加快构建城市级高速全光低时延运力网络。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和固网向“双万兆”探索演进,开展“增强型5G网络(5G—A)”及“万兆无源光端口(50G—PON)”试点部署,实现万兆下行、千兆上行。提升武汉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效能,争取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落地武汉。推动武汉—宜昌高速直连链路建设。(责任单位:市通信管理局、市经信局)

4.强化算力配套。以服务产业为目标,支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龙头、链主企业按照“供需匹配”原则,自投自建规模适度、技术领先的超(智)算中心、边缘计算中心等。以支撑科技创新为目标,加强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算力配套,支持科研型超(智)算中心建设运营。(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创新局,各区人民政府)

(二)聚力攻关关键技术

5.突破集成电路核心技术。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重点围绕图形处理器(GPU)、存算一体芯片、并行分布式计算、图计算等开展技术创新攻关,努力突破集成电路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算力底座。(责任单位:市科技创新局、市经信局)

6.强化关键软件支撑。组织开展软件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软件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产品,形成高质量软件生态集群。(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创新局)

7.加强网络技术研发。开展智能无损网络、超融合网络、高性能网络以及确定性网络试点应用与布局,降低网络因素对计算能力的折损。围绕下一代光通信、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6G)技术、卫星互联网等,推动沉浸式云扩展现实(云XR)、全息通信、数字孪生等前瞻布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创新局,各区人民政府)

(三)优化提升服务质量

8.强化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算力加快满足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科研创新及产业发展等需要。支持算力核心区建设城市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升级扩容高性能计算资源,提供普惠型算力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创新局、各区人民政府)

9.提升统筹调度能力。积极参与省级算力调度体系建设。推动武汉超算中心、曙光智算中心等加入国家超算互联网体系。城市算力统筹调度平台接入不少于5家服务商,算力资源调度能力中部领先。(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创新局、市发改委,各区人民政府)

(四)推动示范园区建设

10.建设产业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以人工智能为主攻方向,发挥算力赋能作用,建设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区。武汉经开区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主攻方向,推动算网融合应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武汉临空港开发区以数据安全、密码通信为主攻方向,夯实算力安全基础,建设大数据安全示范区。(责任单位: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武汉临空港开发区管委会)

11.建设人工智能特色园区。建设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园区20个以上。支持武昌区数创大厦、洪山区融创智谷、江汉区国泰·汉口科创中心、江岸区岱家山科技孵化器等园区建设,打造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特色园区。(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各区人民政府)

12.加快创新型企业引育。引进国内外算力领域领军企业、知名企业来汉设立区域总部、功能型总部。孵化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项目。打造产值过百亿级人工智能龙头企业1—2家、过10亿级领军企业2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3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区人民政府)

(五)创新推广应用场景

13.开展“揭榜挂帅”。将算力应用场景创新纳入数字经济“揭榜挂帅”重点任务,对符合条件的优秀项目按规定给予资金支持并向社会推介。鼓励超(智)算中心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产品,打造高水平典型示范应用。(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各区人民政府)

14.推进供需对接。按照“分类施策”原则实施“算力伙伴”计划,定期征集、遴选、发布要素伙伴计划成员,推动算力、数据、模型多方合作,优化供求关系,推动算力赋能。每年组织开展不少于3场供需对接活动。(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创新局,市通信管理局,各区人民政府)

(六)推动绿色安全发展

15.推动节能改造。推广使用整机柜服务器、人工智能服务器、液冷服务器等高效IT设备,加快液冷、自然冷源、电力模块、锂电池等绿色节能产品和技术应用。推动“老旧小散”存量数据中心升级改造。新建大型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25以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鼓励算力中心普及全闪存及数据高密存储等先进存储技术,进一步降低耗能,打造绿色数据中心典型示范。(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各区人民政府)

16.加强安全保障。严格落实《武汉市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健全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事件预警通报机制,加强算力、网络和安全系统间的协同防御。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及时报告。(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数据局、市经信局,各区人民政府)

17.提升设施可靠性。对承载重要信息系统、影响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算力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安全技术措施。增强防火、防雷、抗震等保护能力,强化供电、制冷等基础设施系统可用性,提高算力基础设施及业务系统整体可靠性。(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经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各区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统筹推进我市算力基础设施及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市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加强规划布局、产业政策、应用推广等重大事项统筹协调,建立市区协同推进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双碳”政策要求,强化算力中心立项和审批把关,严禁为规避能耗评估拆分项目。

(二)加强政策保障。落实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获得普惠算力。将企业自建超(智)算中心、边缘计算中心纳入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范畴。将新型算力中心、高性能网络纳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进行评定和补助。鼓励各区结合产业规划及发展需求,出台支持企业自建或者购买算力、开展应用创新等优惠政策。对引进的国内外算力领域领军企业、知名企业给予“一事一议”政策支持。

(三)提升服务质量。对示范效果突出并获得省级建设运营补贴资金的超(智)算中心,按照省级补贴金额给予1∶1的配套奖励,市级财政和超(智)算中心落户区各承担50%。联合省通信管理局开展5G网络、千兆光网、工业互联网及其他重大通信信息基础设施监测、统计和评估,强化运行态势跟踪和分析,加强监督考核。

(四)强化应用推广。推动供给与需求两端按照市场化原则双向互动、对接合作。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标杆智能工厂、数字领航企业。加强“算网协同”要素保障,推进智能化车联、沉浸式体验、全场景物联、柔性化生产等场景部署。利用相关展会、博览会、论坛等平台宣传推广,形成一批可学习、可推广的典型案例。